伟同:爸,妈。Simon有见面礼物要送给你们。

伟同母亲:已经来打扰了,怎么还好意思还让他破费呢?

Simon:这是我的一点心意,高伯伯心脏不好,血压高,有了血压计可以未雨绸缪,随时检查,看看自己有没有危险。

伟同父亲:(保持沉默)

Simon:高妈妈,这是专门给老年女人用的营养面霜,每天睡前擦一点,可以防止皮肤松弛。

伟同母亲:你是想让我青春永驻。

Simon:对,永远不老…老…老…化。

伟同母亲:(保持沉默)

----------------------------------------------

也许大家看到这段,尤其是当看到Simon说完话时伟同父亲的黑脸和伟同母亲的尴尬脸都会忍不住发送例如“哎呀完了完了好尴尬”“天啊完美地犯了中国忌讳”“醉了醉了”“啊Simon怎么这么不会说话”这样的弹幕,但并不是大多数人都会去深究为什么Simon会这样说话。

也许大家第一个会想到的词是“文化差异”,是因为中美文化表达方式不一造成的。在中国的传统表达方式里,“怎么还好意思让他破费呢?”是一种表达谦虚客气的说法,但在美国人看来,他们会认为对方并不是很喜欢这份礼物。当然,在这段视频中,Simon也犯了大忌,他殊不知“老年女人”等这样的表达很不符合中国的表达方式,所以才会造成两次相同的尴尬的不快。其实,美国人愿意坦率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生活在一个汇集各种文化背景下的melting pot,大多数的背景信息是需要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的。相反,中国人更多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以及自己的“面子”,所以更多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藏起来,表达的时候更加委婉。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样的现象属于“高低语境文化”(“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提出的,这样的语境的划分更能让交流双方适当地了解在不同语境的言语特征,能够更好地促使文化交流和语言交际。在高语境中,语言作用要相对小得多,表达方式更加内隐、含蓄。然而,低语境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多的是靠着语言本身来达到交际目的,他们会的表达方式会外显、明了。【In a higher-context culture, many things are left unsaid, letting the culture explain. Words and word choice become very important in higher-context communication, since a few words can communicate a complex message very effectively to an in-group (but less effectively outside that group), while in a low-context culture, the communicator needs to be much more explicit and the value of a single word is less important.】。这样一来,在这段视频中,重复出现的尴尬就能得以解释。美国属于低语境传播国家而中国属于高语境传播国家,表达方式直接明确的Simon和表达方式婉转的伟同父母产生了不可避免的交流尴尬。

从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发现,拥有高语境传播的国家是那些发展相对较慢的国家,长期稳定的社会文化让这些国家的人们拥有一定的心理和行为准则,因此,很多东西都是约定俗成的,所要表达的信息编码大多数隐藏在双方都心知肚明的文化背景中。而那些低语境的国家通常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有极少固定的文化传统,交流时必定是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例子,一个美国人和他的日本朋友常在家门口寒暄。几次门口寒暄过后,美国人便邀请他的日本朋友进屋里。然而日本朋友总是以“不用客气”“没事”这样礼貌性的客套话回应了他的邀请。然而这位美国人似乎有点不太高兴,后日本朋友连忙说:“那我不客气打扰了”以缓解美国友人的情绪。当然了,高低语境不仅只存在于日常交流中,商务场合上也是频频出现。来自低语境传播背景的美国人在谈判场上常常是主动和aggressive的,在谈判场上的他们通常0沉默。他们也愿意和欢迎对方随时加入或是打断自己的谈话,然而处于高语境的中国人或者日本人往往是推崇沉默的。

所以说,想要聊得一手好天,就要事先做点功课。那还不赶紧把这样的跨文化小知识get起来,下次碰到外国友人就能愉快的聊天了。

(ps:视频剪自电影《喜宴》1993.虽然是一部很老很老的电影,但是的确是跨文化入门者经典的素材,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也完美的呈现在这部喜剧中。虽是一部同志电影,看似温柔,却布满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