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探寻近代社会观念的演变轨迹,领略广告话语在时代变革中的独特力量,411日下午,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前院长潘红教授应邀在我院化工楼为外国语系学生做了精彩讲座,讲座题为“1927-1937《申报》广告话语与新儿童观的建构”,外国语系主任甘振翎主持。

讲座伊始,潘红教授首先介绍了《申报》的名称内涵与功能定位。《申报》作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力巨大的报纸,它不仅是传播新闻的重要载体,更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见证者。《申报》的广告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成为研究当时社会观念变迁的重要窗口。潘教授深入剖析了1927-1937年间《申报》的广告话语特点,揭示其背后所反映的儿童观、家庭观等社会观念的演变轨迹。她指出,广告话语的变化反映了儿童身份认同从家庭附属向独立个体、民族未来的转变,这一转变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关系的发展与价值观念的形成。由此,广告话语推动了儿童本位观的形成,强调儿童的独立性与民族担当。

在讲座的最后,潘教授总结了《申报》中系列广告话语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社会风尚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时,她也严谨地指出该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指明方向。

讲座中,同学们的求知热情高涨,纷纷举手提问,并得到潘教授的耐心解答。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1927-1937年《申报》广告话语与新儿童观的建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深刻体会到历史文献中的话语研究在社会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相信同学们能带着所学所思,在学术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