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春承脉守初心,古韵凝香续新章


202575日至710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冷凝合香与外语学科融合三下乡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紧扣非遗传承与学科实践融合的时代命题,通过构建理论赋能实地研学创新传播成果转化的闭环体系,探索传统技艺现代化传播与外语学科应用的协同路径,为新时代非遗保护与跨学科实践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二、躬身实践炼真知,“译”助“香”韵扬四海


实践团队以跨文化传播语言体系建设为起点,熊正老师为队员们带来了翻译专题课。课程聚焦冷凝合香宣传手册中译英工作,立足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理论前沿,结合AI工具的实践应用,完成手册规范化翻译。这一过程不仅夯实了非遗跨文化传播的语言基础,更强化了团队对语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理论认知,为后续融合实践确立了规范的表达框架。

下午,实践团队赴冷凝合香实践基地——侯德榜故居开展实地研学。在非遗传承人陈卫平老师的系统指导下,团队全面梳理冷凝合香技艺的历史传承脉络、核心工艺体系及深层文化内涵,构建起对非遗从技艺到文化的立体认知;同步召开冷凝合香主题双语微课筹备专题会,以理论深度+实践精度+传播广度为原则,确立技艺解析+双语对照的核心框架,推动实践认知向理论成果转化,为后续内容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动中实践团队联合青年赋能营成员参与外教Dr. Dimitrinka Atanasova的专题讲座。讲座以语言文化与教育的跨学科联动为核心,深入解析多学科视角在非遗传播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为冷凝合香的跨文化推广提供了跨学科理论支撑。随即,团队开展冷凝合香技艺实践体验活动。实践队成员作为志愿者,辅助非遗传承人陈卫平老师完成介绍、展示、制作冷凝合香香牌、香篆等工作。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传统技艺实践性特征的理解,更构建起感性体验支撑理性研究的认知链条,为后续理论提炼与传播创新提供了扎实的实践依据。

为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队分组赴福州市文化馆开展专题调研,采集了冷凝合香的历史渊源、民俗关联等文化素材,构建起支撑传播的完整文化语境,强化了非遗传播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深度。

调研结束后,团队全力推进双语抖音直播筹备工作。围绕传播内容精准性、语言表达规范性、技术呈现稳定性三大核心,完成中英双语脚本审定、文化内涵翻译要点标注、直播设备调试及流程全要素演练,确保传播环节的规范化落地。

   经过紧张且丰富的准备,队员们来到侯德榜故居进行冷凝合香的双语直播。在现场,队员们紧张准备,布置现场、直播排练,队员们都希望能以自身的绵薄之力去帮助陈卫平老师完成直播,宣传冷凝合香。直播现场气氛紧张却热烈,陈卫平老师耐心讲解网友们的问题,队员们各司其职,直播圆满结束。随后,队员们进行了冷凝合香的英语微课拍摄,希望冷凝合香可以被更多不同年龄段、不同国家的人知道。


三、青春作伴传薪火,古韵凝香续新章

 

最后,团队召开实践活动复盘大会从翻译手册的术语精准度到直播传播的实际效能,从文化素材的完整性到微课框架的科学性,全面梳理实践中的经验与优化方向。复盘不仅巩固了冷凝合香与外语学科融合的实践成果,更提炼出跨学科赋能非遗传承的通用方法论,为同类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本次冷凝合香与外语学科融合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圆满落幕,不仅是一次传统技艺与现代学科的深度对话,更搭建起青年学子参与非遗传承的实践桥梁。队员们以语言为桥、实践为基,将冷凝合香的千年韵味转化为可跨文化传播的符号,既为非遗注入新活力,也让青年在实践中深化了文化传承意识,为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写下生动篇章